焦點
-
「iXflash 128GB OTG」實測開箱,「Apple MFi認證」讓果粉輕鬆備份iPhone、iPad資料「Lightning+USB 3.1隨身碟」
蘋果的iPhone/iPad以其流暢的使用介面,搭配其優質的App,讓其在智慧型手機/平板市場一直是銷售常勝軍。然由於iPhone/iPad並不像Android手機有具備SD記憶卡擴充能力,因此這些行動裝置在出廠時,就已經決定有多少記憶體容量了。以目前最新機種來說,iPhone 11起跳的容量為64GB起,對於絕大多數的應用與拍照需求可說是足夠使用。 不過,當今也有不少蘋果用戶還在使用先前的iPhone版本,尤其是入門款的iPhone或iPad的記憶體僅有16GB,因此用戶可能會因為經常性拍照、錄影、安裝新遊戲,再加上LINE的多媒體大檔案頻頻分享,很快的,容量就動輒用滿,導致頻頻必須刪除照片,或是拮据使用,因而可能錯失了精彩的片刻。 看在iPhone/iPad經常有記憶體滿載、備份起來比較麻煩等痛點,由Vinpower Digital (偉得科技)首度推出的,可說是蘋果用戶的救星!支援現今所有具備Lightning接頭的iPhone 5 ~ 11,以及iPad第四代以後、iPod Touch 5以後等iOS裝置。只要將該隨身碟插入上述的iOS裝置,搭配其專屬的iXflash App,即可進行資料備份與還原,更提供資料管理、直接錄影/拍照至隨身碟等功能,讓iPhone的儲存空間變得更加有彈性。 由於iXflash提供完整的備份功能,因此在備份iOS裝置內部的所有照片與影片時,能夠同時記錄照片與影片的拍照時間與地點,不會因為備份與還原後導致這類重要資訊的遺失,讓用戶能夠輕鬆裝載滿滿的回憶! 先來看看PIODATA iXflash的外觀與功能吧!iXflash是一款通過MFi (Made for iPod/iPhone/iPod)認證的OTG隨身碟產品,能100%相容於蘋果的品牌。該OTG (on-the-go)隨身碟提供32、64、128、256、512GB等容量可供用戶選擇。在接頭設計上,一邊為Lightning接頭,另一邊為標準USB-A接頭 (另有販售USB-C接頭轉USB的版本,以適用於最新iPad Pro),只要將Lightning接頭面接到iOS裝置之後,再下載iXflash App即可使用。 有關於iXflash App,其本身就是一款功能強大的免費工具程式,其具備的8大功能,其中有3項是必須搭配iXflash隨身碟使用,其餘功能縱使未將隨身碟插上,亦可使用。若還沒購買的玩家,其實也可以先下載來試用看看哦!iXflash App的功能分述如下: (1) 備份與還原:為主打功能之一,能將iOS裝置的所有照片、短影片(Live Photos)、影片完整備份下來,包括檔名、拍攝日期、地點等。且只要iXflash容量夠,還可以備份多個iOS裝置 (須搭配iXflash隨身碟使用) (2) 相機:可直接拍照與錄影,並直接存取到iXflash碟內,不佔用iOS裝置空間 (須搭配iXflash隨身碟使用,若無插上iXflash隨身碟則會存取到iOS裝置) (3) 安全功能:可將iXflash的內容鎖定,或是設定成唯讀狀態,讓電腦無法直接存取裡面內容。(須搭配iXflash隨身碟使用) (4) 檔案管理員:可將iXflash與手機內的檔案進行移動、搬移或複製,並可直接開啟並檢視Office類的檔案,包括PDF、Excel、Word、PPT檔 (5) 文件分享:可將各檔案格式之文件,直接分享到其他社群媒體。並可將重要檔案加入我的最愛! (6) 檔案壓縮與解壓:可選擇多個檔案,直接壓縮成.7z、.zip、.rar等格式,或解壓出來 (7) 內建4K播放器:直接觀賞影片,高傳真4K影像 (8) 內建Flac播放器:可直接播放無損音質之flac音樂檔 (能節省20美元去買專業的flac播放程式App)。 以下就透過截圖,來說明實際使用的過程,同時說明iXflash的功能是如何強大! ● iXflash App下載:進入手機輕鬆備份世界 ● 備份功能:已備份的檔案就不會再重複,可備份多個裝置 備份的過程中可以隨時取消中斷,下次備份時,iXflash就會繼續上次未完的部份,若有新增的檔案也會跟著備份進去,可說是非常智慧! 至於要選擇成相容模式(JPG)還是新的格式(HEIF),若您想要備份出來後能在Windows電腦或是Android手機上觀賞這些照片,則可以選擇JPG。若您是要完整備份照片,並且有可能直接轉移到其他新手機時,那麼就建議選擇保持較新格式。 若備份之後,您的iXflash隨身碟空間還很多,您還可以拿這支隨身碟去備份其他的iPhone/iPad/iPod,該備份程式會自動辨識並分類不同裝置的ID,並將內容儲存於不同資料夾。因此一支iXflash隨身碟也許就可以搞定全家人iOS裝置的資料備份需求。 接下來看看iXflash App的其他功能。 ● 設定功能:多種設定與空間檢視 ● 相機功能:可直存於外部儲存裝置,或存於手機的內部空間 iXflash App的相機功能,可以直接將錄製好的內容儲存到iXflash隨身碟裡,如此就不會佔用到iOS裝置的內部空間。當然若您需要也是可以直接存入到iOS裝置。使用時,可檢視畫面上方是儲存到哪裡,若出現隨身碟的符號,則代表儲存到iXflash隨身碟,若出現手機的符號,則是儲存到iPhone內。 ● 三種安全模式:可讀寫模式、唯讀模式、密碼保護模式 (更新:密碼保護模式由於系統權限的關係所以目前取消支援) 使用者可以將備份好的隨身碟,設定成防寫模式,以免在PC或Mac上閱覽時,不小心手殘誤刪掉,或被病毒吃掉等等。若怕別人偷看這支隨身碟的內容,只要設定成密碼保護模式,就不用擔心了! ● 快速還原:已經有的就不用再還原,處理速度很快 還原的過程中也是可以隨時取消中斷,下次還原時,iXflash一樣繼續上次未完的部份,若手機/平板已經有相同檔案時,就不需要再還原回去,可說是非常智慧! 至於連拍的照片,是要選擇每張分開、單一張,還是轉為GIF,若您完整還原的話,建議選每張分開;若要單純一點,就選單一張;若您要節省空間,則可選擇轉為GIF。這部份就看個人的喜好而定了! ● 超強檔案管理員功能:檔案搬移複製、內容檢視、影音播放一應俱全 一般來說,iPhone/iPad/iPod的用戶們,都可以透過Windows或Mac電腦,搭配iTunes軟體來幫iOS裝置進行完整備份,不過有時候人在外面、出差、旅遊時,難免電腦不在身邊,而且備份也需要花不少時間,此時若有一支Lightning的隨身碟,即可趕快將裡面的照片與影片備份進去,以騰出iOS裝置的儲存空間。 當然有些用戶會覺得,直接將照片/影片備份到iCloud雲端空間比較省事。但是iCloud只提供免費5GB的儲存空間,一般建議留下來存放聯絡資料、行事曆、備忘錄、App安裝狀態…等資訊,而不要用來存放照片/影片,因為5GB空間絕對不夠您放那麼多的照片/影片,此外,升級iCloud雲端空間也不划算,200GB容量每年就要1080元新台幣,再加上存放到雲端空間也有敏感照片外流出去的風險,何不把錢花在購買實體儲存裝置,一來備份也快,二來也少掉上述的風險!三來就是一支隨身碟可以備份多部iOS裝置,可說是非常划算! 從上述的介紹中,可以看到偉得科技在PIODATA iXflash隨身碟的努力,專注於提供100%完整備份的解決方案,幫助手機與各式行動裝置用戶輕鬆備份,以解決懶人在資料備份上的痛點,將自己寶貴資料完整保存起來。可說是果粉們必備的備份神器,值得果粉族擁有! 廠商名稱:Vinpower Digital 偉得科技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3-402-0255 廠商網址: 市場售價:1,230 (64GB) / 1,980元 (128GB) →更多的【PCDIY! External SSD & HDD 外接式 固態硬碟 & 機械硬碟 / USB Flash Drive 隨身碟 / Memory Card 記憶卡 / Card Reader 讀卡機】: →更多的【PCDIY! DRAM/記憶體/超頻記憶體模組】: →更多的【PCDIY! SSD/固態硬碟】: →更多的【PCDIY! HDD / 機械硬碟 / 傳統硬碟】: →更多的【PCDIY! NAS / 網路儲存裝置】: →更多的【PCDIY! Camera / 相機 鏡頭 / 攝影機 / 行車記錄器 / 穿戴式攝影機 / 腳架雲台 / 三軸穩定器 / 攝錄影器材】:
-
HMD Global首款5G手機Nokia 8.3登場:全球5G頻段通吃、蔡司鏡頭輔助
NOKIA雖然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命運相當多舛,在經過幾番易主之後,現在主導的HMD Global也依然對堅持在手機這條路上不斷的努力,隨著5G時代到來,HMD Global究竟是否能夠挾Nokia以令諸侯、藉其通訊技術優勢重返榮耀呢? 在這次的發表會上,HMD Global推出多款Nokia手機新品,其中,等級最高的就屬Nokia 8.3 5G,它不僅是一支5G手機,還是一支幾乎涵蓋全世界商用頻段的5G手機,由於5G信號跟4G信號一樣,不同國家和電信業者所能支援的頻段都不太一樣,Nokia 8.3 5G便是看準了這一點,讓其手機能夠直接帶著到處跑,不怕沒信號,只是現在5G在各個國家的涵蓋率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也算是為未來做好了準備) 至於達成這項創舉的關鍵,就在於Nokia 8.3 5G是第一支在高通Snapdragon 765G處理器中內建5G RF模組的手機,這塊模組將高達40個不同的頻道模組全部塞了進來,以此達到全面性涵蓋訊號的能力。 另外,在外型上Nokia 8.3 5G使用一塊6.81吋解析度為2400*1080的FHD+ 20:9螢幕,並且採用挖孔式的設計來將自拍鏡頭放置在左上方,而Nokia的招牌下巴也依然保留。雖然沒有跟上時下最流行的90Hz或120Hz高更新率螢幕,但顯示能力上還是有通過HDR10認證的。 在拍攝能力上,這次Nokia 8.3 5G跟卡爾蔡司的合作更加緊密,4顆相機分別是6400萬主鏡頭、1200萬畫素,像素面積達到2.8μm超廣角相機,標準和超廣角鏡頭都支援4K錄影,以及200萬微距、200景深設計,並以「圓環」的方式排列。 拍攝能力上Nokia 8.3 5G特別注重在影片拍攝,能夠以60FPS的「運動相機」模式,能夠帶來相當流暢且穩定的畫面。同時還新增了Zeiss Cinematic Capture影片拍攝模式,能以21:9比例進行錄影,也具備Log風格檔格式、炫光和鏡頭變形模擬,音效方面則沿用 OZO Audio 技術,能夠在影片剪輯的時候帶來更多的趣味和特色。 至於系統版本的部分將會搭載Andriod 10,設有獨立的Google語音助理按鍵,並承諾會保有Nokia一直以來的簡潔原生的操作體驗,以及至少能夠享有2年系統更新和三年的安全性更新。 在色彩選擇部分,目前Nokia 8.3 5G僅有提供極夜藍一種配色,售價為599歐元起,並預計在夏季的時候上市,至於亞洲和台灣區什麼時候見得到目前還未知。 在這次發表會上除了Nokia 8.3 5G之外,還發表了三款手機,其中兩款是入門的智慧型手機:Nokia 5.3和1.3,以及復刻經典款的Nokia 5310。 Nokia 5.3在外觀上與Nokia 8.3 5G有幾分相似,背後一樣採用4鏡頭的環狀排列相機,不過規格縮水為1300萬主鏡頭、500萬超廣角、200萬微距和200人像景深鏡頭。 正面螢幕則降為20:9的6.55吋HD+水滴螢幕,處理器使用Snapdragon 665並搭配最高6GB RAM和128GB容量。配色上比Nokia 8.3 5G多元些,除了藍色之外,還有黑色以及一個比較特別的棕黃色。預計下個月在歐洲開賣,起跳價格為189歐元。 至於Nokia 1.3則是一款入門到不能再入門的智慧型手機,搭載系統版本是基於Android 10系統所開發的Android 10 「Go Edition」,提供給硬體比較陽春手機,也因此許多應用程式只能使用Lite版,像是Google地圖甚至只能是以網頁版的形式在手機中開啟。 規格方面,搭載5.71吋19:9 HD+水滴螢幕搭配1GB RAM、16GB ROM和高通Snapdragon 215 處理器,這樣的規格以台灣的消費族群來說,可能會比較偏待機備用的方向。 雖然Nokia 1.3可能會讓一般玩家避而遠之,但若是看在情懷、公務、老人機的需求,經典復刻機種可能更受愛戴。做為一家玩復刻玩上癮的手機廠,Nokia今年復刻的是當年熱門的XpressMusic音樂機種Nokia 5310。 外觀的部分承襲當年的Nokia 5310,就連內建容量都很「復古」,只有16MB(小編沒有打錯字),但玩家可以插入32GB記憶卡來擴充容量,處理器則是聯發科MT6260A、8MB RAM(不要懷疑…)以及1200mAh「可拆卸」電池,因為規格實在太入門,系統上也不是搭載之前復刻機所用的Kai OS,而是Nokia Series 30+系統。 此外當年設計在機身右側的音樂控制鍵自然也有保留,並以紅色做為點綴,由於手機幾乎和「智慧」沾不上邊,也讓手機續航力有著30天的待機時數,價格上則為39歐元,有白色和黑色款式可以選擇,本月即會在歐洲開賣,不知大家若是這款手機到台灣上市會不會想要買來回味一下青春呢? 這次Nokia的發表的四款新產品都是採中高階以下的規格,並沒有端出任何的旗艦其產品,然而Nokia的旗艦級產品其實一直以來就風聲不斷,所以這次端出來的產品除了是常規的硬體更新之外,似乎也是想透過自己在通訊技術實力,和與蔡司更加的緊密合作來預告自己的旗艦級產品將會讓人耳目一新也說不定。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https://t.me/PCDIY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https://t.me/PCDIY_Chat
-
來當續命之徒吧!機械鍵盤續命技能點好點滿:軸體、鍵帽、PCB板自己換
相信許多玩家都有過鍵盤用久了以後,開始按鍵不靈敏、訊號不穩,或者甚至鍵帽直接爆開的問題,往往玩家們可能都會選擇直接買一隻新的鍵盤,畢竟鍵盤也算是個耗材品嘛~不過仔細想想,身為一個文字工作者和熱愛電玩的玩家,時常把鍵盤打壞也是很合情合理的,所以就有可能出現...不要的鍵盤滑鼠堆積如山的狀況XD!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阿~(菸) 但說真的其實玩家們如果不想要砸下大把鈔票的話,也是有些簡單的方法可以快速讓鍵盤續命,我們這邊撇開產品還在保固期限內的這個條件,如果已經過保的話,就可以利用以下供三招鍵盤續命的絕技囉! 當你發覺鍵盤按鍵開始出現按壓不靈敏,如果是PCB板問題的話,可以試試看把原先的軸體拆下,當然前提是要你真的能拆下啦XD!有些鍵盤雖然可以讓你把鍵帽拆卸,但不一定可以把軸體也拆下來,這點玩家要先確認,畢竟有些鍵盤已經預先把軸體焊接在PCB板上了。 如果說可以更換軸體的話,玩家可以考慮將軸體也拆下來,然後自行更換另外買的軸體來安裝,基本上只要確定接合正確的話,就可以繼續使用。以Cherry MX軸體來說,玩家基本上都可以另外購買Cherry MX軸體自己更換,部分鍵盤甚至還設計成可以更換其他廠商的軸體,這樣的話可以更加省成本。(畢竟Cherry MX軸體比較貴...) 關於軸體的基本介紹先前已經有了,本文就不再額外贅述囉! 然而,如果確定是PCB板訊號不良的話,除了「放棄治療」買新的以外(笑),玩家也可以嘗試在市場上或是網路上找手上鍵盤對應的PCB板,買入手以後,直接自行更換! 以上的問題算是稍微比較嚴重的,如果只是單純外觀上的問題像是鍵帽塑料磨損的話,只需要另外購買對應的鍵帽直接更換就可以直接繼續使用。 當然玩家們碰到的鍵盤問題有可能比本文提到的還要更多,如果不是土豪玩家的話,其實靠自己比較自在,有些時候真的不需要直接把整支鍵盤丟掉換新,依靠一些簡單的小技巧也能繼續使用原本的鍵盤。其實算算下來,如果更換一組新的高階機械鍵盤平均要花到2,500~3,000元以上的話,自己利用簡單的DIY術來續命的話,可能只需要花一半的錢就能繼續使用了,而且還能繼續和多年的「戰友」鍵盤再續前緣喔!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Logitech Pro X電競鍵盤實測開箱,鍵盤DIY巔峰、熱插拔鍵盤軸體自己換!
先前羅技在去年推出Logitech G Pro X電競鍵盤,主打除了具備高階的電競鍵盤特色以外,也支援直接軸體熱插拔設計,讓玩家可以進一步延續鍵盤的使用壽命。小編也在近期終於收到Pro X鍵盤本身,另外羅技也提供茶軸的軸體包供玩家參考。 現階段許多電競鍵盤為了節省玩家的桌面空間,多數都走TKL配置,像是取消右側數字鍵區達成80%體積、又或者是取消文書功能鍵區後變成60%體積,Pro X電競鍵盤採用的是前者。在外觀上走的是霧面黑的低調配色,頂端一橫條左側有Logitech G商標(發藍光)、另一端則是鍵盤RGB背光鍵和遊戲模式啟動鍵,開啟後將取消部分按鍵功能,確保玩家不跳窗。 這次收到的是採用羅技的GX青軸軸體,按鍵本身的鍵程不錯,觸發距離2mm、觸發力度50g、總鍵程則是在3.7mm,整體來說敲擊體驗很舒服,青軸的清脆聲響依舊是其一大特色。 Pro X電競鍵盤最大特色自然是在於它支援玩家自行熱插拔軸體,預設採用的自然是玩家熟知的Cherry MX軸體,但是,是由羅技另外改良推出的羅技GX軸,包含青軸強調有敲擊感、紅軸強調線性體驗、茶軸則是觸感絕佳。不過,玩家也是可以另外自行購買相同的軸體更換,或者也可以選用其他軸體,玩家將可以藉此延續鍵盤的產品壽命。 在此之前,幾乎很少鍵盤採用熱插拔軸體的設計,多數都只讓玩家更換鍵帽而以,這次Logitech Pro X算是打出一個新世界,因為可說是主流廠商開始推出類似功能的鍵盤,或許也會在未來成為一股新興潮流也說不定。有些玩家或許會覺得,買來的軸體不也是另外一筆開銷,但相對來說,以現在高階電競鍵盤動輒3,000元左右的價格,一旦單純只是軸體出了問題的話,自行更換還是比額外新購一款鍵盤的價格還要來得划算些。Pro X鍵盤熱插拔的設計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或喜歡,但也不缺是一個不錯的選項。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9fOAWQvOs 附上羅技官方宣傳片。 廠商名稱:Logitech - 羅技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800-012-300 廠商官網: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240Hz筆電的救贖?行動版RTX 20 Super顯卡效能曝光:最高階RTX 2080 Super達桌上型版本90%效能
沒意外的話,NVIDIA應該今年下半年會準備要推出搭載自家GeForce RTX 20 Super系列顯卡的筆電,先前就有消息傳出NV內部關於這些顯卡效能的PPT曝光,今天國外玩家甚至有消息傳出:RTX 20 Super系列行動版的3DMark效能曝光了。 毫無疑問的,最高階版本自然就是RTX 2080 Super,據消息指出,該行動版顯卡將會搭載8GB GDDR6記憶體,頻寬14 Gbps、TDP預估是150W,基礎時脈則是有1365 MHz,動態時脈部分還沒流出。另外,該顯卡另外還會有Max-Q版本,RTX 2080 Super Max-Q版的TDP為80W,同樣具備8GB記憶體,但頻寬在11 Gbps,這點和RTX 2070 Super Max-Q版本相同,但前者基礎時脈在900 MHz、後者則是735 MHz。NV官方對於顯卡本身時脈的範圍就非常廣,因此,雖然目前這些行動版RTX 20 Super系列顯卡的時脈數字偏低,但從過往的經驗來看,即便廠商調校的數字結果較低、跑出的效能倒也未必跟著弱就是了。早前ROG西風之神剛搭載RTX 2080 Max-Q時,其基本時脈也落在1000MHz以下,但效能依舊嚇嚇叫。 至於以上三張卡片的3DMark效能跑分數據也被爆流出: 其中,比較值得注意的自然就是最高階的RTX 2080 Super在Time Spy模式測試中達到近萬分的9861分,以桌上型電腦的RTX 2080 Super標準版來說,它平均都能達到破萬的水準,最高更是有達到11,000分的效能,也就是說如果行動版的這個數據屬實的話,則行動版RTX 2080 Super的效能相當於桌上型版本的90%左右,以筆電來說這效能表現很猛! 不過當然,這些數據裡面還是有許多的未知數,例如像是他們在測試時是搭配什麼處理器和記憶體就是一例,一切都還是要等到NV正式推出產品以後才能得知了,不過可以想見的是,搭載這一系列的新一代電競筆電勢必會再度為行動族電競玩家帶來新的期待,或許部分遊戲終於可以在筆電上用240Hz螢幕來玩遊戲了!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內建90W電源供應器、能充電又具備USB Hub擴充,j5create JCDP392 USB-C 多功能筆電擴充埠開箱
目前隨著USB-C在各類電腦周邊產品上的普及,不少筆記型電腦都配備了多功能USB Type-C連接埠,可以整合視訊輸出、充電、資料傳輸等功能,但或許就是因為一孔抵萬孔,廠商反而因此精簡了USB孔和各種I/O埠的數量,特別像是MacBook系列筆電,整個機器只有USB Type-C作為唯一連接埠,MacBook Pro雖然有超過一組USB-C,但充電時就佔用掉了一組,若想要升級到搭載4組的版本就得多花約一萬元!讓許多想追求輕薄高階筆電的玩家望之卻步。 面對乾癟的荷包,j5create新推出的產品就要來拯救小資族和商務族的荷包與筆電擴充的煩惱! j5create最新推出的JCDP392擴充埠,與一般的市面上的USB Type-C Hub不同,其功能除了可以擴展I/O連接埠之外,由於內建90W電源供應器的緣故,因此還具備充電的功能,可以同時供應65W與25W的電力分給筆電或行動裝置使用,對於商務族群來說,這樣就可以簡化筆電包包裡的負擔,出門在外不必又是帶充電器、又是帶USB Hub,搞得輕薄筆電還得帶一大堆周邊,變得一點都不輕薄了。 j5create的JCDP392擴充埠,一次解決筆電在周邊擴充以及充電上的問題。在I/O擴充方面,JCDP392提供了兩個USB3.2 Gen.1 (過去稱作USB 3.0),除了能夠提供5Gbps的傳輸速度之外,也能替手機提供共25W的充電效率。此外,由於現在越來越多走輕薄路線的筆記型電腦紛紛砍掉了HDMI輸出,改由USB-C取代。此時JCDP392就很有用,因為它有提供一組最高支援4K@30FPS的HDMI埠,讓玩家們輕鬆外接螢幕。 不過相信許多玩家看到這邊可能會有另外一個顧慮,一個結合了65W+25W變壓器的USB Hub,那體積和重量豈不很驚人?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不用擔心,JCDP392的厚度只有一個一元硬幣大小,整個體積也僅比一個10,000mAh的行動電源大一些,僅257g的重量,也與一顆行動電源的重量相若,所以放在筆電包包裡不會構成負擔。 既然JCDP392可以當作充電變壓器又能當作USB Hub,部分玩家可能會好奇,如果只是臨時需要擴充I/O埠,需要另外與插座接電嗎?答案是:不需要。 玩家有需要替筆電續命時,才需要特別尋找插座,平時是可以當作一般USB Hub隨插即用。但要注意的是,雖然JCDP392不接電時,一樣能透過USB Type-A埠來幫手機充電,但充電效率就與一般接電腦USB充電一樣非常緩慢(因為電力是來自於筆電)。因此想要擁有25W充電效率,還是得將JCDP392接上電源才行喔!JDCP392的USB Type-A埠支援BC 1.2充電規範,單埠最大支援到5V/2.4A (12W),因此兩埠加起來約等於25W。 另外,比較值得注意的一點是,JCDP392支援PD 3.0的5V/3A、9V/3A、12V/3A、15V/3A、 20V、3.25A(最大65W)等快速充電模式,因此您的輕省筆電必須要有符合這個規範內的充電模式才行!另外,要讓USB Type-C輸出畫面,筆電也要能支援DisplayPort Alternate Mode,才能將畫面輸出至外接螢幕,所以在購買前要先弄清楚自己的筆電接口規格喔!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得知,j5create所推出JCDP392多功能筆電擴充埠,可以同時兼具充電器和USB Hub的功能,可以大幅度減少現今商務筆電在I/O接口越砍越少,配件得越帶越多的困擾,特別是使用或是打算購買MacBook系列產品的族群,面對USB接口的數量和價格成正比,真的讓人無比糾結,不過只要有了j5create JCDP392之後就可以擺脫價格的束縛,入手自己最心愛的筆電產品囉! 公司名稱:凱捷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連絡電話:02-2269-5533 官方網站:https://tw.j5create.com/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
與Xbox 87%像?!Sony PS5硬體規格細節公布
微軟在幾天前公布了自家,在PS4系列大賺特賺的Sony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在今天(3/19)凌晨以直播的方式,公布了PS5的硬體規格細節參數,要讓各位玩家們開始準備存錢,因為PS5真的要來了!(但還是沒有實機…) 與Xbox一樣,PS5的CPU與GPU同樣也是向AMD訂製的特別款,在CPU的架構上自然是Zen 2架構,具備8核心16執行緒,其時脈最高為3.5GHz,並可以隨程式性能需求做出浮動調整,與Xbox Series X的固定在3.8GHz的設計想法不太一樣。 至於遊戲最重要的圖像性能方面,PS5一樣是用上了AMD開發的RDNA 2架構GPU,不過與微軟的多核心低時脈的配置相反,Sony選擇以低核心高時脈為出發點,相比Xbox的52個CU (運算單元) 配1.825GHz時脈,PS5則為36 CU單元,頻率最高為2.23GHz,其運算能力可達10.3 TFLOPS,Sony聲稱低核心高時脈在開發上會比較友善,此外,既然用上RDNA 2架構,玩家所期待的光追(Ray-Tracing)功能自然也是具備的。 Sony在最一開始宣布開發PS5的時候,就表示要以減少讀取時間為最重要的核心開發重點,在這次的硬體細節上,也讓玩家了解到Sony是如何要在下一代遊戲機達到這一點。 首先PS5將搭載16GB GDDR6記憶體,與微軟10GB(高速)+6GB(低速)的配置不同,PS5採統一頻寬,其最大傳輸頻寬可以達到448GB/s。 至於SSD的部分,則是最為特別的,Sony採用基於PCIe 4.0 x4規格的訂製化825GB SSD,最高存取頻寬可以達到驚人的5.5GB/s,由於現在的遊戲容量都在比誰比較肥大,增加存取頻寬可以讓遊戲快速載入,減少玩家的等待時間。此外,在擴充性方面,Sony允許玩家使用一般、但效能要跟內建的M.2 NVMe SSD媲美才行 (也就是說,玩家需要買PCIe 4.0 x4的SSD來擴充才行,其循序讀寫效能也要接近5.5GB/s,因此既有PCIe 3 x4 SSD只能說掰掰!),同時,Sony也會使用自家技術,確保外接的儲存裝置速度能夠和內建保持一樣的速度,這與微軟使用專用儲存卡的方式不太一樣。 接著再看細部特色的方面,PS5採用HDMI 2.1規格,遊戲畫面最高能夠支援到4K@120Hz,並能輸出8K畫面,而光碟機在這代也同樣內建,並可以讀取到Ultra HD (4K)藍光光碟片的內容。此外,對於已經擁有PS4/PS4 Pro的老玩家,PS5自一上市的時候就可以直接向下相容所有的PS4遊戲,因此玩家可以完全不用煩惱舊遊戲相容方面的問題。 在這次的發表會中,Sony除了公布PS5的硬體規格外,還表示PS5將會搭載名為「暴風3D音效技術(Tempest 3D AudioTech)」引擎,與一般的音效技術不同,這項技術是以顯示卡著色器為基礎打造的(聲音辨位的運算與分析是透過GPU來處理),能夠提供效果更好的3D環繞音效,進而達到「聲」歷其境和聽聲辨位的效果。 這次Sony PS5的發表會,算是正式宣布下一代遊戲主機將進入白熱化的「拉粉」大戰,不過Sony還是沒有公布主機外觀的細節,也沒有公布預計發售日期和首批上市遊戲名單,所以究竟誰才會下一代客廳新寵兒,一切都還很難說,最後附上PS5與PS4之間的規格比較表供各位參考。
-
MacBook Air升級!10代U加256GB僅30,000元、最適合入手的MacBook筆電
蘋果今天發表旗下產品的更新,主要針對MacBook Air筆電和iPad Pro,其中,MacBook Air雖然先前已經改版過外觀和硬體,些微做了調整,外觀上依舊是保有蘋果一貫的設計,不過在內部硬體規格上卻還十分落後,包含像是最入門版本僅提供128GB SSD、8代Intel處理器等等,當時都讓人覺得「這都9012了還在出128GB SSD筆電麼?」 看來蘋果是吸收了不少用戶回饋,這次新推出的MacBook Air看來有學到教訓,搭載Intel第十代Core i3 Y系列處理器(低電壓版,可期待不錯的電池續航),基礎時脈在1.1GHz、動態時脈達3.2GHz,由於內建10代U的新Intel Iris Plus Graphics內顯晶片,強調效能比起上一代提高80%。其他硬體規格方面,記憶體搭載8GB 3733MHz LPDDR4X記憶體,搭配最低配置256GB SSD以及兩組Thunderbolt 3連結埠,最主要的改進還是在SSD的部分,畢竟將最低入門選項改成256GB也算是終於跟上時代。以上規格定價在31,900元台幣。 另外一個升級的版本則是要價41,900元,差異在於3萬元版本是採用雙核心Core i3處理器(最高可訂製1.2GHz 4 核心 Intel Core i7處理器),4萬元的這個版本則是採用四核心Core i5處理器(最高可訂製1.2GHz 4 核心 Intel Core i7處理器),最高動態時脈高一點,達到3.5GHz,其他硬體規格只差在SSD提高到512GB。編按:3萬元版本在SSD的客製化方面,可訂製512GB、1TB或2TB SSD;4萬元的版本則是可另外客製化訂製1TB或2TB SSD。此外,兩款的記憶體都可以訂製16GB記憶體。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次的MacBook Air新款筆電主要著重在內部硬體的升級,但在鍵盤的部分也捨棄了過往一直為人詬病的蝴蝶鍵,改成先前有在16吋MacBook Pro版本上看到的傳統剪刀腳設計鍵盤,鍵程1mm,勢必也會讓許多因為鍵盤原因不敢入手Mac筆電的玩家有了新的希望。以3萬元的Mac筆電來說,MacBook Air給你10代處理器、256GB SSD、兩組Thunderbolt 3、2560 x 1600解析度,MacBook Air無疑是目前蘋果最適合一般大眾入手的筆電。 此次MacBook Air的升級也讓舊版的筆電不再於官網販售,未來玩家如果要從官方來源入手的話就都會以這兩種版本作為唯一選擇。比較可惜的地方大概是在無線傳輸部分,新版MacBook Air仍然不支援Wi-Fi 6標準就是了。 嚴格來說,這次MacBook Air的更新點看似不多,但小編認為蘋果似乎開始回到以往看重使用者回饋的時期,這點可以從先前16吋MacBook Pro的推出上看到,在各方面來說,都是再再以「使用者想要的、我們盡量給!」的概念,像先前MacBook Air被抱怨SSD不足、這次就直接基本給到256GB SSD,加上保持原本的建議售價,相信會讓許多想用蘋果的玩家非常期待。 台灣官網目前已經推出相關的,不過推出時間還要再等等,估計需要再一兩個禮拜才會正式上架。
-
組機菜單不求人、預算3萬這樣買!最高C/P打Game電競機、錢要花刀口上
常常聽到有玩家在問「請問手頭預算有x萬的話,電競機該怎麼買?」、「求單!預算x萬上下,打遊戲專用!」這樣的問題,畢竟現在的電腦市場仍是電競當道,與電競相關的零組件和組裝目的還是大多數玩家在電腦DIY時最常見的考量和選項,因此,看到網路上每天都有人在求單也是不意外的,包括小編自己周邊的朋友也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甚至小編就常被問到菜單要怎麼開的問題。 最近如果宅在家,搞台電腦在家裡爽爽用也是不錯的方式,不出門一樣可以很Happy!但是,組裝菜單該怎麼開呢?小編這次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這篇的重點將著重在「3萬預算爽打電競」的主題,希望大家在選購之前都能先參考一下,如何從預算考量下手、再進入各電腦零組件的選擇,最後也提供給玩家實際的效能表現和簡單比較,以後就不用再到處求單了,直接到店家或是網路商城上面照著買就可以輕鬆搞定。 首先,為什麼我們要訂在3萬元台幣預算?考量到的是,3萬元以社會新鮮人來說是普遍的薪資設定,以目前台灣工作政府規定最低薪資大約落在24,000元左右,3萬元的價格對於新入門的玩家自己的荷包已經算有些勉強,而即便是月領3萬以上的玩家,再怎麼說這也是一個月左右的薪水,實際下單購買前也是要存個幾個月才能避免「買電腦吃土」的窘境。 另外,即便您是月領4、5萬甚至百萬年薪的玩家,除非是專業的狂熱遊戲份子或是電競選手,花個3萬元組一台電腦做一般使用已經算是很高的代價,尤其考量到如果不是買來玩遊戲的話,3萬買到的工作機、文書機在這個領域中也是頂規般的存在了。再者,3萬元的主機對於一般工作如影像修圖、簡單影片編輯的話,其效能也算是綽綽有餘。 事實上在站上已經有介紹過很多篇有關於選購、採購上的重點文章,但隨時不同的時空背景,選擇的角度跟適配的當季好物也會有些不同,這次重點放在了「30K預算」也就是3萬元的區間帶,怎麼挑一整組的零組件是這次的主軸;這裡先撇除掉主觀認定的美醜問題,所以機殼、周邊的部分就不一一列入細述的內容中,畢竟青菜蘿蔔各有所好,也有品牌認同與信仰度的問題,荷包可以再壓一些出來的朋友可以多分配一些些給機殼或鍵盤、滑鼠等有個人偏好的選項。 雖然預算是3萬,但在開菜單的時候還是不免會從上到下的把六大組機元素順一遍:處理器、主機板、記憶體、顯示卡、SSD、電源供應器,這裡就不要再問說:那風扇咧、要不要用水冷、RGB...這些布拉布拉的,咱們只有3萬的預算,如果選到的產品有搭配那自然好,沒有的話又想要有,大概就是口袋再多掏一點出來比較快,否則設定範圍也會沒完沒了,小編後續會再做相關主題的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有些部分就另外再提囉! 上圖的估價單模式大家應該不陌生,不僅僅是在原x屋這樣的網站可以做估價,以目前價格趨向透明化的時代,諸如其他Autobuy、PCHome、momo、紐頓e世界、欣亞3C...等等,都能查詢到價格(只是各家的優惠有些差異、報價也有些高低而已),而光是提到的6大組機元素挑完,就已經用掉了大概25K的預算了,這邊還不含機殼(抓個1,000-1,500)、鍵盤/滑鼠(抓個1,000-1,500),甚至還得補上個儲存用的HDD(2TB約1,800),這些加一加也就差不多用完3萬的預算了,要是視覺系的朋友,機殼預算或許需要更多一些,鍵盤俠可能要專業級的機械鍵盤那肯定還要再另外掏錢,遊戲高手需要高靈敏度滑鼠才能場場吃雞...。 有去店家採購經驗的朋友大概很常會碰到的是,開菜單的時候通常除了問預算之外,大概第一句話就是:哪個陣營!或是說、你要Intel還是AMD的!事實上這指的是電腦系統的核心處理器是要選哪一種?(碰到洗單的就不在小編說的狀況內,哈 Intel跟AMD的前世今生、纏綿糾葛,小編這邊就不詳述了(笑),以往玩家主要都會推薦Intel處理器做安全牌,但這幾年AMD很積極地推出新品對應,尤其是從7nm處理器推出後更是有大幅超前對手的趨勢(看看目前毫無對手的Ryzen Threadripper 3990X...反觀Intel還在擠牙膏XD),所以玩家在選擇上也較以往有更多的選擇。 由於這次有做了預算上限,分配的佔額比例建議在處理器的部分控制在4,000元上下就好,大概就是選擇中階入門的定位,同價位上面的選擇基本上就是AMD Ryzen 5以及Intel Core i5這個區間帶,以大多數玩家的實際使用需求來說,入門版的3500X或是9400F就足以應付,同樣都是6C/6T的核心數,但3500X在基本時脈3.6GHz和4.1GHz的動態時脈設定上也比9400F要高些,再加上又有新的PCIe 4.0加持,不僅效能表現更勝一籌、屌打對手不費力(實測數據後面驗證),這也是最近許多玩家紛紛喊:AMD真香!的原因。 至於上下調整空間的話,玩家也可以選擇執行緒更多的Ryzen 5 3600(6C/12T),這樣的話多工環境使用下會有更好的結果,相對性就是預算上要再加個千把塊錢;若是向下緊縮的話,建議跳過3400G改選Ryzen 3 3200G,一來是因為3400G與3500X的價位相當接近但核心架構為4C/8T,二來則是非AMD目前最強的7nm製程,雖然有內建Vega 11內顯核心,但想定位電競遊戲角度的話,不論AMD或是Intel兩陣營都非獨立顯示卡的對手,Intel的萬年內顯就甭提了、AMD的內建Vega顯示核心還算堪用,以緊縮預算的需求會建議更低一階的3200G,可省下千把塊錢。 既然處理器已經選擇AMD Ryzen 5 3500X,主機板的搭配以目前有推出的對應版本大概就是X570或B450這兩種選擇為主了,預計未來會登場的B550則暫時不在考慮範圍內(還沒開賣);預算分配的部分原則上這裡抓2.5K,也就是以B450晶片組作為挑選的主軸,畢竟3500X作為中階入門款處理器,考量預算下是不建議大家花大把鈔票給到太高階的主機板系列(沒有不行、就只是卡到預算限制),目前普遍性的B450系列主機板大概都落在3K以內(非頂規版本),如果預算稍微膨脹一點的話,X570的入門款也是可以挑選,畢竟有對應PCIe 4.0,基礎預估要比B450多花2K的預算考量,如果整組挑完之後有剩餘,可以再作調動。(如果後續有打算再往上升級到3700X、3800X處理器的話,可以仔細考慮是否先投資入手X570) 你沒看錯!顯卡一加上去就幾乎佔掉整個預算的1/3了,雖然荷包君表示無奈,但畢竟要玩遊戲的話,最重要的當然還是顯卡要夠力,畢竟一分錢一分貨! 說實在的,顯卡的挑選基本上:非NVIDIA即AMD,而且價格差異也很大,入門款的2,500元左右的GT1030或是再加碼一些就能入手的RX570(3,500),或是5,000元左右的RX580以及GTX1060/1650,再往上延伸到10k中間則是NV老黃的鬼滅之刃斬不停真空區,整個16系列的大熔爐大概會讓玩家看得眼花撩亂不曉得怎麼選。小編直接揭曉答案好了,除非預算很緊那乾脆挑3400G/3200G用AMD Vega內顯好了,堪用又省錢,否則這中間的一大塊直接跳掉算了,上不去又要佔掉預算等同雞肋存在,直接上AMD Radeon RX5600XT或是RTX 2060這兩個選擇,如果打算組建3A平台的話(CPU+MB+VGA都是AMD)那首選就是RX5600XT了,畢竟同樣預算下,AMD的顯卡俗擱大碗! 對應高C/P值概念的話,通常玩家不一定會配備上高階2K、甚至4K解析度螢幕(視覺控例外),能有支援FullHD再搭配有FreeSync的話就已經很優,這樣的配置下以號稱「1080p殺手」的RX5600XT來對應多款遊戲大作就能應付的游刃有餘,若是覺得基本6GB的記憶體還不夠、甚至還能從扁掉的荷包擠出多一點預算的話,那他哥哥RX5700XT就更棒了,8GB記憶體加上更高頻率與更強核心運算能力,跑4K也沒問題,前提是量力而為,否則預算爆表得吃土一個月總是不好。 說到記憶體的選擇上,幾乎可以說是這次組機要素裡面最隨便...啊不是!是最彈性的一個選項,因為目前玩家如果是Focus在玩遊戲的話,只要容量有到16GB即可,以目前記憶體稍稍上漲的情況來看,單條8GB的DDR4-3200大概是1,000元左右,一次2條來個16GB組合算是基本盤了,這邊要提醒的是,從前面的選擇下來,AMD在記憶體方面的支援性比Intel更優,這也是建議直接挑選DDR4-3200的緣故(Intel還停留在DDR4-2400/2666等級),雖說記憶體頻率高低對於實際的遊戲FPS表現不會有太明顯的直接差別(但某些測試數據會有差異),即便是拿DDR4-2400的記憶體來玩也不是不行,畢竟影響遊戲FPS最直接的關鍵還是顯卡,但是除了玩遊戲以外的運作呢?DDR4-3200的優勢當然更明顯。 小編的另一個提醒是:別只插單條記憶體、容量很重要;撇開時脈速度不談,真要說實際影響的關鍵的話,其實容量的大小反而比速度重要,花2K預算買2條8GB在配置上是基本選擇,想想看,如果想要玩的遊戲本身優化不夠好,動不動就要吃掉系統6GB以上記憶體的話,再開個Chrome、多開幾個分頁就差不多沒空間可以用了XD!電腦一直強制關閉程式就哭死了~,預算有多的話,乾脆來個2條16GB就更完美了!(創作者必備容量啊~) 有多少的儲存空間是玩遊戲的時候爽不爽的一個點,而且速度快不快也很重要,先從空間大小來說,假設只有256GB的空間,那恭喜~裝一個《決勝時刻:現代戰爭》之後就只剩150GB左右可用囉!扣掉Windows作業系統的話,大概就只剩100GB了,所以要玩遊戲的話,256GB自然是絕對不夠,以這樣的設定來看的話,其實512GB的空間也是不夠,等於是裝兩三個遊戲以後就要開始小心控制遊戲檔案大小,必要時還要先刪掉之前的舊遊戲,這樣的話搞得電競機都不電競機了XD!所以真要說的話,其實1TB才是最足夠彈性的儲存空間,大概裝7、8個遊戲沒問題。真的要摳一點預算的話,可以選512GB/500GB的版本,省個1,000出頭加到其他超出預算的項目中算是折衷方式,只不過就是要小心別讓C槽容量用光光就是。 規格面當然是挑選M.2 PCIe NVMe介面SSD、最好是3.0 x4以上架構為佳(4.0規格的價格還在高點),這裡小編就不特別指定品牌或型號了,讀寫速度高低以及保固年限長短與廠商的形象信賴度就依玩家喜好挑選吧!目前的SSD價格都算便宜,至於HDD的部分,預算有剩餘的話,可以考慮再另外添購一顆做為資料儲存專用的1TB/2TB做搭配。 最後一個組機元素則是電源供應器,畢竟是提供電腦電力的核心,建議挑選時不要「青菜買」~看看預算進度條,其實還沒選擇電供的話,距離30K預算、到加上電供前也才22K,雖然不需要花到8,000買電供來用XD!由於定位在打Game電競主機,加上一片RX5600XT獨立顯示卡的情況下,耗電肯定比僅採用內顯模式的文書機要來的高,更何況玩遊戲的每款遊戲對於硬體的效能吃重都不太一樣,也保留一些瓦數Buffer作為升級或添加其他配備使用的可能性,除了不要挑選一些山寨牌Power之外(怕爆),80plus金牌認證的產品以及大廠加持的品質保證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基本瓦數會建議挑選600W以上為佳。 如果還想要有彈性的話,往上挑選更高的瓦數自然是沒問題,但若是想要壓低一下預算用在別處的話,至少500W以上的基本需求可能還是需要維持!當然,可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80plus銀牌或是銅牌的版本,如果價格可以更超值的話。 選完前面的組件之後,其實還沒用完預計要花的30K,不過還有機殼、鍵盤、滑鼠,還沒挑選,機殼就主觀意見囉,便宜的800、1,000元就可入手,品牌信仰那就可能會無上限的吃掉預算了,鍵盤、滑鼠也是,這部分在文章的一開始小編就有提及,另外,前面的選擇若有一些預算小爆的情況,這裡也是作為預算抵扣的緩衝區,基本上預算定下來之後,如何控制將整部電競主機的花費抓在這個30K內,也是考驗玩家「耐心」,不然大手一揮,可能就是Double的預算花下去了。 看完前面小編的囉嗦之後,大家應該已經等不及想要馬上照表操課買起來了吧!畢竟這樣的價格其實遠比原先預估的還要低滿多的,5,000元拿去買鍵盤滑鼠耳機也能買一套了XD!至於實際的效能如何呢?這邊就直接大致展示一下效能的部分吧! 測試平台規格: ◆處理器:AMD Ryzen 5 3500X ◆顯示卡:ROG STRIX RX5600XT ◆主機板:ROG STRIX B450-I Gaming ◆記憶體:T-Force Vulcan Z DDR4-3200 8GB*2 ◆SSD:WD Blue 1TB藍標 ◆Power:ENERMAX Revolution Duo 600W ◆驅動版本: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2 ◆作業系統:Windows 10 Pro 版本1903 簡單來說,3500X搭配RX5600XT的組合應付市面上多數遊戲都很夠,除非真的未來有想要跨到1440p領域,否則的話倒是不用太擔心它們的遊戲體驗,要開高畫質玩基本上毫無懸念!雖然光是這兩項就已經包辦整個預算的一半了XD!但效果大家也看見了,絕對足夠。 既然是使用了AMD的處理器、顯示卡和主機板建構了「3A」的電競平台,在軟體部分就不得不提到AMD Radeon Software了,以往玩家們對於AMD的驅動往往都有許多誤解,時常嘲諷AMD的處理器和顯卡都很強,但偏偏軟體偏弱的問題。關於這點,AMD自然也不是沒有自知之明,也是因為有了下定決定要改進的覺悟,才會在去年年底時,正式釋出全新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驅動軟體,從裡到外幾乎可以說是砍掉重練,除了在各項設定中針對硬體做了許多最佳話調整以外,小編個人最推的其實是關於行動端的設定。 相較於先前推出的2019年版本驅動軟體相比,這次的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在視覺上的設計比以往更活潑,玩家前往AMD官網針對對應的硬體下載驅動軟體後,即可透過Alt-R來呼喚出RSA 2020的主畫面(全螢幕UI),初次打開軟體介面時,你可能會被眼花撩亂的區塊給搞得霧煞煞,不過其實並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喔!另外,也可以透過Alt-Z來呼喚出迷你版控制畫面(顯示在左側或右側) 先來看看基本的介面,畫面中央是最近常遊玩的遊戲,同時也會提供相關的遊戲資訊,包含像是總遊戲時數、平均的FPS數值(想不到還會有這個功能吧!)等等,下方則是軟體的相關新聞頁面跑馬燈,這邊就不多提了,玩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翻看。 畫面左邊的部分則是近期的遊戲節圖或相關的社群操作,同樣提供近期遊戲快速啟動的以及調整遊戲繪圖,也就是細部效能調整的選項。下方則是可以擷取螢幕畫面、錄製影片或是即時重播、製作GIF檔等等,方便玩家使用後直接上傳到社群、直播平台操作。另外,畫面右側則是顯示軟體版本、行動裝置連線狀態、AMD的升級建議等等。 相信許多玩家也都像小編一樣,千方百計的想要利用各種方式讓電腦可以在不花錢的方式提高效能,這點尤其在本身基本硬體就比較低、或是荷包君有些乾癟的情況下更是重要!這時候最硬派的方法就是直接從BIOS去調整了!藉由增加電壓、調高時脈的方法讓硬體效能強化。不過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在1V之間的差距做時脈的調整,因此,AMD幫你想好了!(認真說很佛心) 在軟體中的遊戲頁面底下,玩家可以細部查看各項已安裝遊戲目前的顯卡繪圖效能,並且提供效能報告給玩家進行參考。玩家這時候可以選擇交由軟體自行做最佳化處理,也可以手動調整多項效能強化功能,例如開啟Radeon Anti-Lag減少輸入延遲、Radeon Chill能限制FPS節省電力、Radeon影像銳化則是可以增強視覺細節等等,直接調整的方法有很多,當然也可以直接調整預設的設定檔,預設的設定檔為「標準」模式,不過玩家可以另外設定「電競」、「遊戲」兩種模式,可以因應不同的環境選擇。 不過比較令人感到驚訝的點是,AMD Radeon Software 2020居然能讓玩家直接藉由軟體進行超頻,再也不必進入令人苦惱的BIOS介面,就能輕鬆進行超頻囉!選項的部分主要包含GPU和VRAM兩者。 專業直播玩家們往往需要藉由其他第三方軟體建構頁面,並且認證金鑰以後,才能在社群平台上進行直播,不過AMD覺得這樣太麻煩了,所以他直接把整個直播中心建構在軟體裡面了! 如果開啟直播頁面的話,軟體會先詢問要在哪一種平台上直播,目前包含Facebook、YouTube、Mixer、Twitch等主流大平台都在選項中,設定完成登入後,就可直接一鍵開始直播。玩家們也可以預先在頁面中設定好直播場景,建構多景以後再隨時切換也非常方便。 然而,小編認為這次AMD驅動程式最強大的更新其實在於行動端,沒錯,也就是和行動裝置之間的整合。這是AMD稱為「AMD Link」的功能,這是個可以透過手機 / 平板來玩遠端PC遊戲的串流功能,沒錯就是用網路串流的方式讓手機也能直接玩電腦遊戲,可支援到高達50Mbps的頻寬,透過x265視訊編碼讓遊戲串流的畫質更好且使用較低頻寬。 另外一個特點時即時的手機支援監控,這部分除了基本的效能即時資訊提供以外,也包含直接從行動端開啟PC的遊戲,也就是說,如果讓電腦處於開機狀態、並且預先做好AMD Link連結的話,走到電腦桌以前電腦就已經開好遊戲等著玩了!(這點讓小編想跳槽AMD!) 其他還有像是前面提到的最佳化設定、預設檔調整、甚至線上直播、影像錄製等功能,也全部都可以藉由手機快速操作,而不必多佔用桌面空間開啟驅動程式執行,這點小編認為目前業界的驅動程式還沒有能和它比拚的!(AMD真香再下一城!) 以往玩家們覺得AMD只有強在硬體的這個觀念要改變了,這次AMD除了在硬體規格上有7nm的加持外,軟體端也有全新重新設計的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做輔助,除了作為硬體端的最佳化軟體輔助以外,還額外提供的硬體超頻和串流直播等進階功能,都再再讓軟體不再只是單純的驅動,反而是全方位的多媒體整合中心。再加上在行動端還有AMD Link做連動,並且再給予行動裝置串流打game的潛力,未來AMD 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2020將成為玩家今年不可或缺的一大利器。 相信說到這裡大家應該都已經很了解3萬元能組到的電競機有什麼潛力了,仔細想想的話,大家都在吵著要砸大錢組電腦,但其實說到底,真的不太需要買到多高的硬體規格,雖然越高的硬體能夠買到更好的表現,但這畢竟不是一般小老百姓都能應付的,真要組的話,這次提供的菜單每個都往上爬一個階級就差不多破4萬了,花錢很容易的XD! 另外,玩家們可以注意到的一點是,AMD在目前主流的組機市場中有其不敗的優勢:高C/P值,這次組裝的3A平台就是最直接的例子,處理器、主機板、顯卡三個加起來幾乎就是整套電腦的價錢了(好啦~可能誇張了點XD),它們包辦了整台電腦的主要效能所在,當然其他的零組件也很重要,但玩家可以用來彈性調整的空間比較大,加上品牌選擇也更多(琳瑯滿目的記憶體跟SSD),這部分的彈性調整就讓玩家自己去選擇囉!不過整體來說,照著這裡給出的菜單去買,包準組到1080p超高C/P打Game遊戲機,不浪費一絲一毫的摳摳。 這次針對3萬組機菜單的實際測試,主要是以3500X搭配RX5600XT為主,後續還會幫大家帶來包含3600、RX5700XT、或是X570主機板之間的交錯效能對比,同時也會和Intel陣營的Core系列處理器對比,如果有想要了解更多組機零組件想要做比較的話,未來玩家可以再期待一下。
-
Cooler Master MM711電競滑鼠實測開箱,60g極致輕量、擺脫重量束縛!
「一個好用的滑鼠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色?」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說是見仁見智,有些人喜歡好看的外型、有些人喜歡超多的巨集按鍵、有些人喜歡炫炮的RGB燈效,不過或許大家都忘了還有重量這個關鍵因素,滑鼠的重量會很大程度的影響玩家握鼠的操作手感和體驗,小編藉由手上的Cooler Master MM711電競滑鼠來和大家聊聊吧! 在各種輸入工具中,滑鼠是除了觸控以外,最能讓玩家和電腦之間成為打情罵俏最直覺工具了。身為無時無刻幾乎都在移動的它,雖然普遍來說其重量都算輕盈,平均都在100g上下,但要是滑鼠的重量能夠更輕,相對也就越省力,以減輕玩家們長久使用時的負擔! Cooler Master早前就有推出過MM711滑鼠的上一代MM710,當時也因為超級輕巧的重量廣為人知,56g的重量幾乎可以說是開啟玩家們追求輕量化體積的代表,不過目前因為缺貨的關係導致小編這次沒辦法借到,然而手上拿到MM711,在外觀上和前一代沒有差別,僅加入RGB燈效設計,重量的部分從56g提高到60g,仍是目前市面上數一數二輕的電競滑鼠。 小編自己實際使用了幾天,MM711滑鼠在尺寸上因為先天走體積小、重量輕的設計,所以比較適合手掌偏小或大小適中的玩家,手感部分良好,尾部些微的隆起讓整體的抓握手感舒適,長時間使用的話不至於感到手腕痠痛。外殼採用ABS塑膠材質,雖然用久了以後左右兩側抓握會有些微滑膩感,但整體來說不至於抓不住。另外,由於搭配了Ultraweave編織網線材的緣故,使得即便是有線滑鼠的設計,但實際遊玩遊戲或一般日常使用下,都不至於因為線材的干擾導致移動困難或卡手,在重量配置和使用體驗上都做得滿完整的。 硬體規格方面,雖然MM711的體積小,外觀上看似是走中階入門等級滑鼠,但實際上,它卻擁有著高階的硬體規格,搭載PixArt PMW 3389光學感測器,使得它的DPI設定在7段的設計下,可以達到最高16000 DPI,再加上400 IPS的追蹤速度、1000Hz的回報速率和50G的加速度,無疑是一款頂級的高階電競滑鼠特質。另外它還搭載32 bit ARM Cortex M0+處理器和內建512 KB記憶體,可預先藉由Cooler Master的MasterPlus+軟體編寫設定檔,並且快速切換。 最後也來實際測試一下MM711的實際表現吧!我們將藉由400 DPI和1600 DPI這兩個玩家常用的高低數值作為代表,查看MM711在高速表現下是否能完整呈現高效速度。 以往大家對於小滑鼠、輕量的電競滑鼠概念可能停留在「那一定閹割了許多規格」的刻板印象。透過這次的Cooler Master MM711的實際測試來看,其實已經打破上述的印象了。身軀輕盈也能具備高階電競滑鼠才有的規格,可說是MM711的優勢。而撇開這點來看,再看到外觀的話,蜂巢式的外型在視覺衝擊的強度上不必多提,再搭配RGB的情況下絕對搶眼。此外,它也兼顧了穩定滑鼠耐用的設計,算是一舉兩得的設計條件,當然這可能不是每個玩家都喜歡的設計,但至少還是有其價值存在。 雖然這次比較可惜的是沒辦法取得MM710來為大家測試,不過相信身為下一代的MM711、僅差距4g的重量下,相對的參考性還是存在的,如果想找輕量滑鼠、但又苦於上一代缺貨的話,也不妨可以考慮看看MM711。 廠商名稱:酷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廠商電話:02-2225-3517 廠商網址: 建議售價:1,790元 ------------------------------------------------------------- 【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正式開創!】 ★沒新聞心癢?加入PCDIY!官方Telegram頻道: ☆「找嘸人」聊科技?加入PCDIY! Telegram討論群:
最多人點閱
- GIGABYTE GeForce GTX 1070 Xtreme Gaming實測開箱,電競級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Seagate IRONWOLF 10TB機械硬碟實測開箱,氦氣填充那嘶狼守護者NAS HDD
- AMD Radeon RX 480實測開箱,玩家級顯示卡重返榮耀!
- 「浦科特 PLEXTOR S2C 512GB SSD」實測開箱,超值型固態硬碟中的優質好貨!
- 洋垃圾神器,Xeon E5-2670實測開箱大作戰!
- MSI CORE FROZR L CPU散熱器實測開箱,微星電競產品再添新兵
- MSI GeForce GTX 1060 GAMING X 6G實測開箱,玩家級電競顯示卡中的神兵利器!
- ASUS ROG STRIX-GTX1080-O8G-GAMING開箱實測,旗艦三風扇電競顯示卡中的頂尖之作!
- MSI GeForce GTX 1080 GAMING X 8G實測開箱,史上最強大Pascal自製顯示卡全面來襲!
- 淘寶網洋垃圾再顯神威,1999元買到8核心16執行緒Xeon E5-2670神器級處理器!
- MSI GeForce GTX 1050 Ti GAMING X 4G實測開箱,中階電競顯示卡中的玩家精品!
- 微星MSI Aegis X-026TW快打旋風V同梱版實測開箱,VR電競桌機的頂尖之作!